- 十善
- ﹝出法界次第﹞ 善即順理之義。 謂行此十法, 皆順理故。 然有二種: 一者止, 二者行。 止, 則止息己惡, 不惱於他; 行, 則修行勝德, 利安一切也。 〔一、 不殺生〕, 不殺生者, 謂不害一切物命, 即是止殺之善。 既不殺已, 當行放生之善也。 〔二、 不偷盜〕, 不偷盜者, 謂不竊取他人財物, 即是止盜之善。 既不盜已, 當行布施之善也。 〔三、 不邪婬〕, 不邪婬者, 謂不行邪婬欲事, 即是止婬之善。 既不邪婬, 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。 〔四、 不妄語〕, 不妄語者, 謂不起虛言, 誑惑他人, 即是止妄語之善。 既不妄語, 當行實語之善也。 〔五、 不兩舌〕, 不兩舌者, 謂不向兩邊, 說是談非, 令他鬥諍, 即是止兩舌之善。 既不兩舌, 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。 〔六、 不惡口〕, 不惡口者, 謂不發麤獷惡言, 罵辱他人, 即是止惡口之善。 既不惡口, 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。 〔七、 不綺語〕, 不綺語者, 謂不莊飾華麗之言, 令人樂聞, 即是止綺語之善。 既不綺語, 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。 〔八、 不貪欲〕, 不貪欲者, 謂不貪著情欲塵境, 即是止貪之善。 既不貪欲, 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。 〔九、 不瞋恚〕, 不瞋恚者, 謂不生忿怒之心, 瞋恨於人, 即是止瞋之善。 既不瞋恚, 當行慈忍之善也。 〔十、 不邪見〕, 不邪見者, 謂不偏邪異見, 執非為是, 即是止邪見之善。 既不邪見, 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。
* * *十種的善業, 即不殺生、 不偷盜、 不邪淫、 不妄語、 不兩舌、 不惡口、 不綺語、 不貪、 不瞋、 不痴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